PPP投融資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將為民間資本提供巨大商機。昨日,商報記者從中信銀行重慶分行舉辦的“新常態下金融創新服務研討會”上獲悉,在實施PPP過程中,生態環保和農業等七個重大領域將為民營資本提供投資舞臺。
據悉,PPP是政府和私人企業之間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基于具體項目的合作融資模式,適用于具有長期穩定收益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我市實施PPP投融資模式改革,吸引了商業銀行的參與。中信銀行重慶分行人士透露,他們將借助和憑借集團綜合金融平臺優勢,在新常態下積極探索PPP新模式,尋求配套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助推重慶PPP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中信銀行重慶分行投資銀行部相關負責人分析,秉承“投行智慧、中信創造”的核心品牌理念,繼續發揮“商行+投行”、“債權+股權”、“境內+境外”的傳統與創新相融合的結構和渠道優勢,從PPP項目的設立、運營、移交全流程跟進,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同時,PPP創新模式的引進也將為民營資本帶來巨大商機。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投融資部主任吳懷山說,在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背景下,PPP模式為民間資本提供了巨大商機。城市基礎設施根據不同的屬性,可以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大類。非經營性基礎設施也被稱為“純公共品”,如城市道路、公園廣場等,大多不產生直接的收益,一般由政府投資;經營性基礎設施也被稱為“準公共產品”,能夠通過收費實現財務收入,可以采取引入私營部門參與投資的PPP模式。而將迎來民資的包括生態環保投資、農業和水利工程投資、市政基礎設施投資、交通投融資、能源設施投資、信息和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投資、社會事業投資等七大領域。
據了解,參考國內外經驗,PPP模式現在主要運用于供電、供水、廢物處理等公共事業,公路隧道等交通運輸項目,醫院、學校等社會性基礎設施以及通訊網絡等其他專業性服務。研究表明,到2020年,僅僅由于城鎮人口的增加而新增的市政建設,包括公共交通、市容環衛、污水處理、綠化、熱水供應、道路橋梁等資金需求大約就有16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