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嘉興市治水辦獲悉,今年1至8月,全省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考核成績近日揭曉:嘉興大市再獲優秀。這也是2014年底以來,嘉興在全省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中,連續20個月保持優秀。
嘉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但水一直是嘉興的痛。作為水鄉,長期以來,嘉興80%的水屬于入境水,分別從江蘇、湖州和杭州三地進入,且水質較差。全市劣五類水體最多時曾占到58%,三類水幾近絕跡。
自2012年以來,全市上下堅持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抓好頂層規劃、市域統籌、河長領銜、督查考核和氛圍營造,著力推進了生豬養殖減量提質、“清三河”和“三河”防反彈、管控工業污染、治理城鄉生活污水等多項攻堅行動,深入、持久、科學、精準地推進治水工作,實現了水環境持續明顯改善。全市治水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嘉興市治水辦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嘉興“五水共治”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截至今年8月,我市73個市控以上斷面水質以三類和四類水體為主,并占據絕對主流;五類和劣五類水體從“十二五”初期的80.6%下降到9.7%,黑臭河流基本消滅;四類及以上水體從19.4%提升至90.3%,三類以上水體大面積增加。
“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市治水辦負責人表示,從2012年到2016年,全市上下眾志成城,短短4年時間的治水,嘉興的水質基本接近上世紀90年代的水質。嘉興用4年時間,追回了20年的生態建設時光。4年時間的治水,治出了江南水鄉的新美景,治出了轉型發展的新空間,治出了人民群眾的新口碑。
回顧嘉興治水歷程,4年時間嘉興拼出了“三個重大轉變”:一是環境質量大轉變,嘉興水質實現了“兩個歷史性轉變”:水質由五類和劣五類為主向三類和四類為主的轉變,河流交接斷面考核結果由不合格向優秀、持續優秀的轉變。二是全民治水大轉變,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嘉興堅持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率先實行“河長制”,夯實治水基層基礎,建立“四位一體”長效保潔機制,形成了治水依靠人民的全民治水、愛水、護水的新格局。三是發展理念大轉變,走上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嘉興以改革為動力,創新體制機制,堅決摒棄發展污染環境的老路,走上綠色發展的新路,努力實現岸上岸下齊抓,治標治本同步,治水成果共享。
“不過,考核優秀不等于水質優秀。”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治水辦主任施震東表示,嘉興水環境綜合治理,已順利實現“十二五”目標,但離江南水鄉典范的要求,仍有不小的距離,生態環境仍然是嘉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一塊短板。
市治水辦表示,針對已查找的短板,“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強化科學治水,實現治水“精準化”;進一步推進水岸同治,實現治水“系統化”;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實現治水“法治化”。聚焦精準治污、生態修復和長效監管等方面,狠抓落實。
與此同時,繼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原則;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原則;堅持項目支撐、科技保障原則;堅持依法治水、公眾參與原則。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的紀律,以最實的舉措、最大的力氣,治出轉型實效、治出城市品位、治出幸福民生。到2020年,實現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地表水劣五類,在上游來水水質達標基礎上,市控以上斷面實現以三類水為主體的目標,切實以治水成效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