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與小區海綿設施地基濕陷性的應對措施。通過實地考察、測定黃土濕陷性的試驗,確定建筑小區內濕陷性黃土等級。原則上在濕陷性黃土地區不使用深層、大型入滲設施,若為非連續性、小深度、地下水埋深適宜(10~30m)等,可采用人工雨水滲井等設施解決局部管網不健全、排澇無出路區域的雨洪控制問題(結構穿越濕陷性黃土分布層,進入潛水地下水上部沙層區)。在采用淺型、小型入滲設施時,應采用防滲措施。
①普通海綿設施遠離建筑物基礎水平凈距3 m以上,同時在靠近建筑的一側采取防水土工布進行防滲。水平搭接長度≥50 cm,有地下室、車庫頂板或其他重要構筑物,且濕陷性等級較高時,須做全面防滲。
②在建筑物布置、場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溝、管道敷設、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應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產、生活用水的滲漏。
③檢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礎上,對防護范圍內的地下管道,應增設檢漏管溝和檢漏井。
④在建筑物周邊設置雨水調蓄池時,當難以滿足3 m安全距離時,需設置鋼筋混凝土擋墻,深度6 m。安全距離大于3 m時,設置雨水調蓄設施仍要核算其安全性。
⑤設置雨水調蓄池時應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濕陷量,或采用樁基礎穿透全部濕陷性黃土層,或將基礎設置在非濕陷性黃土層上。
⑥結合海綿設施及周邊環境等因素,選擇適宜于具體海綿設施地基處理方案。主要的地基處理方案有:3∶7灰土墊層法、沖擊壓實法、強夯法。
(2)城市道路海綿設施地基濕陷性的應對措施。黃土地區城市道路水損壞主要包括3個方面:黃土邊坡土壤侵蝕、黃土路基濕陷和排水設施自身的水損害。城市道路在濕陷性黃土地區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新建道路,側分帶較窄時一般分段布設鋼筋混凝土擋墻結構,考慮經濟性,可只在生物滯留帶低點換填段(滯留段)及集中進水口部位設置,底部采用防水土工布防滲。②改造道路,側分帶較寬時,可采用自然放坡加兩布一膜(兩層土工布,一層防水膜)進行防滲。③側分帶較窄的改造道路、新建道路的不換填路段,原土回填時采用防水磚墻+兩布一膜進行防滲。
(3)城市綠地與廣場海綿設施地基濕陷性的應對措施。綠地作為一種天然的滲透設施,能使不透水匯水區的產流量流入下凹式綠地,增加降雨的下滲量,然而降雨下滲量的增大不可避免的會侵蝕周圍路堤,產生破壞。綠地及廣場地區的LID設施應做好對應積水區域的防滲工作,并做好對應的預防措施。
5 結語
本文根據西安市海綿城市規劃及建設相關經驗,統籌考慮特性條件和水系統問題,確定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和分級控制、分類引導、系統建設的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并將濕陷性黃土的特殊條件,融入在海綿城市規劃和設計階段,相關借鑒如下:
(1)“大、中、小”3個海綿構建層次。宏觀層面構建西安區域綠色大海綿,中觀層面構筑西安四大水系統,微觀層面落實區域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指引。
(2)特殊條件和共性問題融入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各個階段。構建 “藍”“綠”“紫”大海綿,突出了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區域;構筑四大水系統,除解決水安全、水環境相關問題,亦統籌考慮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空間開發等特性問題;分區管控結合15個現狀基礎條件、濕陷性黃土、新舊城區等因素,分類建模,確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指引性指標。
(3)濕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設計建設指引。針對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和廣場等不同用地類型的濕陷性黃土區域,分別提出了相關的設計和建設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