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遷市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綜合治理為抓手,統籌推進污澇同治,在今年雨季經受住55次降雨實際檢驗,取得顯著成效。
一、源頭控污,構建雨水凈化第一道防線 在居民小區、市政道路、城市公園等源頭區域,廣泛建設雨水花園、生態旱溪等海綿設施,發揮植物根系與填料層協同凈化作用,有效過濾初期雨水污染物,從源頭提升入河水質。
二、濱水屏障,濕地系統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在駱馬湖、西民便河、古黃河等重點河湖周邊,建設三里濕地、月堤湖、青年湖等調蓄水體。這些濕地系統有效降解酸性污染物、吸附重金屬離子,成為入河水質的關鍵生態緩沖帶。
三、雨污分流,實現地上地下各行其道 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全面落實“雨水走地上、污水走地下”的治理思路,將原合流制管道改造為污水專用管道,雨水則通過植草溝、碎石渠等引導至下沉綠地進行滯蓄與回用,從根源上杜絕雨污混流,保障末端河道清潔。
數據顯示,今年5月-10月份中心城區平均降雨量達623.38毫米,累計產流3178.9萬立方米。依托高效運轉的海綿設施系統,累計削減徑流2527.6萬立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提升至79.51%,較去年同期提高6%,較2022年大幅提升29.51%。同時,面源污染去除率達到63.61%,區域內河道水質穩定,未出現返黑返臭現象,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通過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不僅顯著提升了城市應對降雨內澇的能力,更同步改善了水體質量,為居民營造出更宜居、更韌性的城市水環境。
來源:宿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