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吳忠,黃河岸邊的柳溪湖濕地波光粼粼。退休教師馬玉梅如往常一般,沿著新修的休閑步道晨練。
“以前一到下雨天,這條路到處都是積水,一不小心就濺一身泥。現在,雨一停路就干,腳下這些灰褐色的透水磚跟海綿似的,把雨水全‘吸’進去了!”馬玉梅說。
不遠處,幾位晨練的市民正圍在新建成的雨水花園旁舒展筋骨。花園內,狼尾草、千屈菜等耐澇植物隨風搖曳,與晨練的身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城市與自然共生的和諧畫卷。
這些讓市民津津樂道的變化,源于吳忠市2023年5月入選國家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的一系列系統變革。截至目前,全市已實施海綿項目92個,中心城區內澇防治標準提升至30年一遇,易澇點實現100%動態清零,城市排水防澇的韌性不斷增強。
系統謀劃繪就全域海綿新藍圖 吳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將其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來抓,強調要科學規劃設計、系統謀劃實施、高質高效推進。先后出臺《吳忠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明確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健全了規劃審批、設計審查、施工監管、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績效考核等9項長效機制,構建起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體系,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吳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會議室的墻上,一張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圖格外醒目。圖中不同顏色的圖例,清晰標注出已建、在建及規劃中的項目,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城市“呼吸系統”圖譜。“我們不是簡單堆砌項目,而是系統構建城市水生態。”該局負責人介紹,“以城北片區為例,我們將排水防澇、水環境提升、水生態治理、再生水回用等工程統籌謀劃,形成了完整的流域治理方案。”
2025年,吳忠市進一步修編完善專項規劃,將海綿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各領域。正在修編的《吳忠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26—2035年)》,構建起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智慧韌性的現代化排水防澇體系。
“每個項目都得經過嚴格的技術審查,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正在清水溝工地巡查的技術員王建國指著手中的施工圖紙舉例,“就說這片下凹式綠地,我們先根據地形高程反復測算蓄水容量,就是為了讓它在強降雨時能精準發揮調蓄作用。你再看這里的坡度,都是經過精密測算的,既保證雨水排放順暢,又能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一舉兩得。”
規劃的科學性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吳忠市堅持城市排水防澇與流域防洪共治,精準構建“一河兩山、兩廊三心”海綿格局。同步規劃建設羅山、賀蘭山攔洪庫,強化山洪蓄排平衡與緩排回用;實施黃河吳忠過境段生態保護與治理、苦水河防洪及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持續提升黃河干支流防洪減災能力。以城市主要湖泊為“點”、河道為“線”,串聯貫通內部水系,充分發揮水系蓄滯澇水核心功能;結合水系治理和雨污分流改造,優化調整排水分區,實現澇水就近自然入河,進一步增強城市韌性。
在城南片區規劃設計中,工作人員充分兼顧城市擴張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平衡,通過打造生態緩沖帶、雨水濕地等設施,既高效破解了區域排水難題,又為市民開辟了親近自然的休閑空間。“我們就是要讓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成為會‘呼吸’的生態生命體。”吳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項目落地從圖紙到現實的蛻變 在清水溝再生水利用及生態修復工程已完工的施工現場,項目經理說:“這段2.24公里的溝道清淤后,將大幅提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不僅能緩解周邊區域的內澇問題,還能為農業灌溉提供補充水源。”
市區同心街綠地海綿化改造項目采用分層回填工藝,底層鋪設30厘米厚的礫石層增強滲濾,中層是經過改良的保水土壤,表層種植適宜植物。這樣的結構能確保雨水快速下滲,同時保持土壤濕度。
在利通區勝利鎮民生社區民生小區,居民劉杰指著改造后的院落說:“以前小區下雨就積水,老人、孩子出行很不方便。改造后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樓下的雨水花園成了小區一景,孩子們都喜歡來看里面的水生植物。下雨時,雨水先流入這個花園,經過凈化后再排入市政管網,既減輕了管網壓力,又美化了環境。”
在建設施工中,吳忠市著力提升市區排水管網質量,實施排水防澇及污水提質增效項目,更換更大口徑管道,引進國內先進的管道CCTV檢測系統和紫外光固化內襯修復工藝為排水管道做內窺檢查,修復破損管道,加快推進管網補空白工程。新改建建筑和住宅小區按照低影響開發要求規劃建設源頭減排等雨水系統,推動構建灰綠結合的高品質建設模式。目前,城市東片區、西片區等已基本達到海綿城市標準要求。
截至目前,全市共確定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92項,總投資34.58億元。這些項目涵蓋海綿型建筑與社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城區水系治理、雨水管網及泵站改造與建設、管網排查與修復以及GIS平臺建設與監測設施等多個類別,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海綿城市體系。
2025年,吳忠市新謀劃海綿項目12項,總投資約5.68億元,包括海綿型建筑與社區項目2個、城區水系治理項目1個、雨水管網及泵站改造與建設項目8個、管網排查與修復項目1個,與前期項目共同完善了海綿城市體系。
智慧賦能科技守護城市水安全 吳忠市對市區重點易澇點加裝監控設備,建成投運智慧排水監測信息系統,建立了市排水管網工作圖與在線實時監測網,能夠對管網的運行狀況及城區防澇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完成市政管網快速診斷,顯著提高了城區內澇的應急處置能力。
“若遇到強降雨,系統提前兩小時就能預測到可能出現積水的區域,我們立即調度應急隊伍現場處置。”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負責人馬洪明說。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智慧系統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市堅持硬件與軟件兩手抓,市區已建成投運再生水廠兩座,編制《寧夏吳忠市推進再生水利用實施方案(2024—2026年)》,并成功入選國家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集中謀劃實施一批人工濕地尾水利用、再生水主干管完善及綠化支管網鋪設等項目。大屏幕上的實時數據顯示,目前市區再生水利用率已提升至60.3%,每年有超1500萬立方米的再生水用于城市綠化、工業和生態補水。
“這套系統就像城市水系統的智能大腦,它不僅能預警內澇,還能優化水資源配置。”馬洪明說。
智慧賦能不僅體現在硬件升級上,更推動了管理理念的轉變。吳忠市積極推進排水泵站智能化升級,搭建排水泵站自動化控制系統和智慧排水系統,配套完成了蒲公英、向日葵等智能化信息操控系統建設,實現排水泵站自動化控制,有效提高了排水泵運行控制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提升了防汛運行效率。
從易澇點到會“呼吸”的地面,從單一工程到系統施策,從局部整治到全域治理,吳忠市正通過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建設,書寫著一座西北城市與水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今后,隨著更多項目的落地見效,這座城市將在自然“呼吸”中持續綻放獨特魅力,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吳忠經驗。(記者馮榮)
來源:吳忠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