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濟南遭遇多場強降雨,作為“南高北低”地勢下的傳統積水重災區,位于城區北部辛祝路祝舜路、環聯夜市這兩處曾讓市民“談雨色變”的點位,如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路面整潔、交通有序,這場“雨中逆襲”,正是濟南雨污分流項目的生動實踐。
清晨的辛祝路祝舜路,緊鄰祝甸地鐵站,人流車流穿梭不息。“以前下大雨,這里積水能沒到半米深,地鐵口堵得水泄不通,步行都得蹚水。”家住附近的肖先生指著路面感慨,如今即便遭遇強降雨,出門也踏實了。這背后,是施工團隊量身定制的“治水方案”:改造農科院西溝疏導雨水,新建頂管工程打通排水瓶頸,增設東溝箱涵織密管網,三項工程合力破解積水難題。項目總工馬清潔說:“現在常規降雨無積水,暴雨也僅短時積水10分鐘左右,治理效果經得住檢驗。”
項目建設的干勁,藏在“地下功夫”里。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管道清淤要開挖路面、人工下井,如今“非開挖”技術成了主力。CCTV檢測機器人化身“地下偵探”,傳回管道影像;高壓水槍沖散淤泥,吸污車同步清理;破損管道處,裹著修補劑的玻璃纖維布像“創可貼”般,一小時就能固化修復。截至目前,濟南已完成2263個小區改造,新建管網超1260公里,多數道路積水退水時間縮短50%以上,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當降雨預警響起,清掏雨水口的身影、易積水點值守的燈光,成了城市防汛的安心信號。雨污分流工程帶來的改變,早已融入市民生活。從“雨天看海”到“雨中暢行”,這場地下管網的“升級革命”,不僅守護了市民的幸福感,更為強省會建設注入了宜居宜業的新活力,讓泉城在雨水中愈發從容靚麗。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