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安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承載鄉愁……人們對母親河的美好期盼,如今有了科學的“度量衡”。
202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明確要求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
日前,國家標準《幸福河湖評價導則第1部分:流域面積3000km2以下(含)河流》(以下簡稱《幸福河湖評價導則》)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正式發布,將“幸?!边@一抽象愿景轉化為可量化、可落地的具體指標,標志著我國河湖治理保護從傳統的單一治理模式,邁入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等多位一體的新階段。
“幸?!睒顺呔珳收闪咳f里河圖
“這條河防洪沒問題了,但水里沒魚,岸坡硬邦邦,總覺得少了點生機。”
“那條河治理后干凈是干凈,可老輩人講的河邊故事、兒時記憶找不到了。”
這些來自群眾的直觀感受,道出了過去河湖治理的短板——缺乏一個能綜合衡量河湖“健康”與“幸福”的統一標尺。
中國水科院副院長王建華認為,長期以來,我國中小河流因分布零散、區域差異大,在防洪保安、生態修復、文化傳承、民生服務等方面缺乏統一、明確的評價依據,有的河流治理后水質雖然達標但生物多樣性不足,有的岸坡過度硬化影響自然生態,有的文化底蘊未被挖掘難以承載鄉愁記憶。
“《幸福河湖評價導則》精準聚焦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首次將‘幸?!@一美好愿景從抽象感受轉變成可量化、可落地的具體指標?!蓖踅ㄈA表示,標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河湖治理保護邁入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文化傳承、水經濟發展多位一體的新階段,是新發展理念在河湖治理保護領域的具體實踐。下一步,水利部還將出臺更大河流及湖泊的評價標準,最終形成覆蓋全國江河湖泊的幸福河湖評價體系。
從“治水”到“幸福”核心是實現“三個轉變”
何為“幸福河湖”?
對此,王建華給出了界定——既能維持河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又能確保河湖安瀾、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實現“河安湖晏、水清魚躍、岸綠景美、宜居宜業、人水和諧”,讓流域人民群眾具有高度安全感、獲得感與滿意度的河流湖泊。
對于幸福河湖的核心關鍵,王建華認為,在于“人水和諧”,強調建構河流倫理,將河湖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視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本質是實現三大深刻轉變。
——治理邏輯從“單一碎片化”到“流域系統化”轉變。這意味著告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舊模式,轉向以流域為單元,對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和岸線保護進行全要素系統治理,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
——價值認知從“工具屬性”到“本體價值”轉變。必須摒棄將河湖僅僅視為資源載體的傳統認知,既要尊重其自身的生態價值與生存權利,又要凸顯其承載文化底蘊、賦能民生福祉的核心功能。
——功能定位從“被動治理”到“主動服務”轉變。堅持以標準指向牽引河湖保護治理導向,通過生態修復、親水空間打造、文旅融合等舉措,主動對接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環境、宜居生活場景的需求。
“五維一體”:勾勒“幸福”的科學路徑
《幸福河湖評價導則》構建了“安瀾、健康、美麗、文化、發展”五個維度的評價體系。對此,王建華強調,這五個維度并非簡單并列,而是一個層層遞進、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
——安瀾是幸福的底線前提?!皼]有安全,一切無從談起?!痹谥貞c市永川區,臨江河構建起“堤防+水庫”的防洪網絡,全流域防洪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為沿岸產業布局和城鄉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防洪達標率、排澇達標率等指標,是幸福感最基礎的保障。
——健康是幸福的生態根基。在安瀾的基礎上,一條河是否“健康”關鍵看生態。在江蘇南京的秦淮河段,通過保障生態基流、修復濕地、構建水生植物群落,消失多年的土著魚類重新出現。用水總量控制、生態流量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指標,維系著河湖自身的生命活力。
——美麗是幸福的直觀表達。河湖安全與健康的內在品質,最終要通過“美麗”的外在形態被群眾感知。成都錦江流域通過綜合整治,打造出“夜游錦江”文旅品牌,清澈的河水與蔥郁的岸線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將生態價值轉化為可觸摸的審美享受。
——文化是幸福的精神內核。大運河北京段在治理中,不僅清淤截污,還深入挖掘和保護沿線古橋、古閘、碼頭等歷史遺跡,讓流淌千年的文脈得以延續。保護河流遺產、繁榮水文化,能夠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
——發展是幸福的目標歸宿。福建木蘭溪在實現從“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蛻變后,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起綠色產業和鄉村旅游,生態優勢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安瀾、健康、美麗、文化的建設成果,最終要轉化為提升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王建華表示,這五個維度從物質安全到生態內在,從外在形象到精神內涵,最終落腳于民生福祉,共同將“幸?!边@一美好目標分解為可量化、可評價、可實現的科學路徑,為各地開展河湖保護治理提供了清晰的“幸福標尺”。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