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縣高橋鎮百錄村的種糧大戶李欣,再也不用在深夜“守水”了。他手中的磁卡在田間自動取水口上輕輕一刷,汩汩清流便精準地涌入他那四百多畝稻田。
“以前為搶水,爭吵是常事。現在,水什么時候要,要多少,心里一清二楚。”李欣笑著說。這片小小的磁卡,是湖南水利“十四五”改革一個生動的注腳——水,不再是需要爭搶的資源,而是可以被精準計量、高效管理和市場交易的“活資產”。
近日,記者深入探訪湖南多地,在這片因水而興、亦因水而憂的三湘大地上,一場深刻的水利變革正悄然重塑著人水關系。它不再局限于筑堤壩、通溝渠的傳統范式,而是演繹著一組關于“剛”與“柔”、“表”與“里”、“聚”與“通”的“新”辯證法。
“剛”與“柔” 水,是湖南的命脈所系,福澤“魚米之鄉”,亦曾頻擾安居之夢。如何答好防汛這道每年的“必考題”,湖南以“剛”的意志與“柔”的智慧,讓解題思路變得更加多元。
今年6月18日至25日,湘西北遭遇特大暴雨,五強溪水庫面臨著嚴峻考驗。五強溪水電站工作人員焦華偉復盤道:“6月21日,五強溪水庫出現最大洪峰流量21300立方米/秒。我們通過精準預判,在集中降雨前就將庫水位降至93.51米,并嚴格按省水利廳要求,與鳳灘、托口等電廠聯合調度,將總出庫流量牢牢控制在15400立方米/秒以內。”此舉成功為下游削峰5900立方米/秒,削峰率達27.7%,將洪峰過境的壓力化為無形。
這是防汛之“剛”,是水工程筑牢的堅實防線。如果說“剛”于中流砥柱,調度定乾坤,那么“柔”就在神經末梢,轉移見真章。
6月19日7時,受上游強降雨影響,沅陵縣七甲坪鎮甘溪流域水位猛漲,山洪暴發,不到40分鐘便淹沒毛塔村、劉家坪村等多個村落。
而早在當日凌晨4時,水利部已向沅陵縣發布山洪臨近預警。凌晨5時,省級山洪監測預警平臺監測到上游降雨量達到轉移閾值,立即向七甲坪鎮發出轉移指令。
由于預警及時、轉移迅速,在山洪來臨前2小時,全鎮安全轉移359戶1109名受山洪威脅群眾,無一人傷亡。
七甲坪鎮毛塔村黨支部書記趙勇說,收到預警信息后,網格員按片區迅速分頭行動,通過廣播、敲鑼、上門、電話等方式,挨家挨戶通知轉移,優先轉移缺乏自救能力、行動不便的老人。
60歲的大爺李興神回憶起來仍然后怕:“當時還在睡覺,多虧趙書記一個電話及時叫醒了我,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精準的預警、及時的叫應,成為挽救生命最直接、最有效的“柔性”紐帶。
“表”與“里” “美”是河湖的底色,是“表”;“活”是河湖的靈魂,是“里”。“美”與“活”互為表里,辯證統一。無活水則美難存,有生機則美自顯。如今,河湖的活力正轉化為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體驗。
近年來,湖南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聚焦河湖“四亂”整治、生態流量保障、總磷控制等重點任務,系統治理河湖生態環境。昔日被矮圍、網箱分割的洞庭湖,重歸浩渺;曾經淤塞污濁的城鄉河渠,變身市民休閑的親水長廊。水質清了,水岸美了,水流活了,城市也隨之“活”了起來。
長沙是“山水洲城”,岳麓山色青如黛,湘江水碧若琉璃,九曲瀏陽河蜿蜒穿行于城市肌理之間。這般靈秀的河湖之美,離不開這座城市的決心與擔當。
據長沙市河道湖泊事務中心副主任張波泉介紹,2023年以來,長沙市按照“空中飛一遍,岸上走一遍,水上巡一遍”要求,對“一江一湖六河”生態環境問題開展集中排查,組織5個專項小組排查三百多個問題并形成清單,由責任單位認領并整改銷號——這套剛性機制確保了治理實效。
同時,智慧化手段為河湖治理注入了新動能。張波泉說,長沙市在湖南率先建立水利智慧化平臺,在瀏陽河城區段安裝了34個AI攝像頭,能夠自動識別日常保潔、非法捕撈、岸邊排污等問題,發現問題后直接推送至相關責任單位核實整改。
瀏陽河黃花鎮磨盤洲段民間河長易杰,是眾多河湖守護者中的一員。在瀏陽河旁長大的易杰,守護“母親河”的初衷樸素而堅定——讓瀏陽河呈現碧水清波。近十年來,他親眼見證并參與了瀏陽河的蛻變,巡查堤岸、守護水域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今,昔日的愿景化為現實:瀏陽河磨盤洲段綠樹掩映,水清岸美,吸引著市民來此散步、露營,整條河流躍動著蓬勃生機。
“聚”與“通” 金秋時節,在長沙縣高橋鎮百錄村的廣袤田野上,豐收的喜悅不僅來自于沉甸甸的稻穗,更源于一條看不見的“河流”——通過水權交易流回的6萬余元資金,正持續反哺著村里的水利命脈。這是桐仁橋灌區近年來深化農業水權改革的生動縮影。
在百錄村,一條條地下輸水管道取代了昔日的老舊明渠,將灌溉用水直接、高效地輸送至田間地頭。“全村3000多畝農田已實現管網覆蓋。”桐仁橋灌區管理所所長王瀾指著眼前的設施說,“過去明渠輸送存在的自然蒸發、滲漏等問題,得到了解決。現在,浪費水的情況已經很少了。”
“十四五”期間,湖南大力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將零散老化的渠系整合成統一高效的網絡。這“聚”的是工程標準與管理效能,將每一方水都用在了刀刃上。然而,技術層面的“聚”只是第一步。更深層次的革命,發生在水權交易市場。當節水不僅能省事,還能產生“真金白銀”時,各方的積極性被大大激活。
這些年來,百錄村用水戶協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節水“成績單”:在3500多畝的水權面積上,協會以每畝204.6立方米的基礎水權為基準,通過科學調度與精細化管理,硬是“省”下了60多萬立方米水。
這60萬立方米水,沒有“消失”,而是通過中國水權交易所這個官方平臺,被桐仁橋灌區管理所正式回購。由此,協會獲得了6萬余元的回購資金。這筆錢被直接用于水利設施的維護,形成了“節水—收益—再投資—再節水”的良性循環。
據長沙縣水利局農水科工作人員江權介紹,長沙縣成功申報2024年水利部第一批全國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縣,通過完善水權制度、推進節水改造,在一年試驗期內完成3單取用水權交易。其中,紅旗灌區向自來水廠交易35萬方水,獲得交易資金14萬元。
“通”之變,就在于打通了水權交易的市場化路徑。這套由水利局初始分配、農民用水協會精細管理、灌區管理單位回購節約水量,并通過水權交易所進行交易的完整模式,讓水資源從“無價”變成了“有值”,暢通了節水效益的轉化渠道,真正讓節水者獲益、以效益促節水,實現“自然之水”向“發展活水”的嬗變。
來源:紅網